高济宇:《有机化学》之父

发布时间:2020-05-27访问量:145

高济宇(1902-2000),著名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1年起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


高济宇(1902-2000年):河南舞阳人。有机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1931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31年始任教于中央大学,1943年被评为部聘教授。1956-1983年任南京大学副董事长。曾任中央大学教务长,中国化学(601117,股吧)会总干事、副理事长,《化学通讯》总编辑,中国科协理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化学组成员等职。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和有机合成。

高济宇与妻子陈佩瑛

高济宇留学美国时

全家福

学有机化学的人,对高济宇的名字都不会陌生,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便是出自他手。

在南大一幢宿舍楼里,记者见到了高济宇的儿子高宏越。这里离他父亲曾经生活工作几十年的南大校园只有几步之遥。家中客厅悬挂着高济宇生前的大幅画像,他和蔼地笑着,眼睛微微朝下看,目光慈祥,仿佛默默注视着屋里的一切。

是的,对高济宇的儿孙们而言,他从来没有走远。全家有五个人先后从事化学研究,他们被高济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而这种影响还将一直传承下去。

小学立志 暗暗发誓雪国耻

高济宇,1902年出生在河南省舞阳县。父亲高瑞庭是晚清秀才,饱读诗书,还自学中医为邻居们看病。在高济宇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背古诗文,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受父亲影响,高济宇从小就勤学上进。母亲赵氏善良贤惠,悉心养育着一子五女。

幼年时期,高济宇在乡间读完私塾和初级小学后,在县城接受了高级小学教育。这段时间,教算术的尚老师对他影响很大,让高济宇对算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学习方法,为以后从事研究打好了基础。还有一位教历史、地理的孟老师,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讲到1840年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和军阀列强的割据混战时,孟老师总是慷慨激昂,每当这时,高济宇和同学们就悲愤不已。高济宇暗暗发誓要探索救国之道,雪国耻、扬国威。这两位老师为高济宇的学业和思想输入了最朴实的方法和人生观,直到耄耋之年,高济宇仍对他们感念至深。

1916年,年仅14岁的高济宇到开封第一中学求学。高济宇是家中独子,那时很多旧式家庭都会把儿子养在身边,但是高济宇的父亲非常开明,他愿意送儿子去读书,希望他学到本事以后报效国家。

高济宇不负众望,1917年考取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二期英文班。在校五年,高济宇除了第一学期之外,每学期考试都是第一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高济宇和许多同学怀着爱国之心,走上街头,抗议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他的民族责任感更强了。

中大任教 完整保护学校回到人民手中

1923年,高济宇考取了河南省留美公费生,来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第二年转入了化学系,他曾一度退学,将退学的费用支持同学先上学,而他去打工挣钱。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激励着他们克服了重重难关,度过了四年艰辛的老员工涯,获得了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吸收为化学会荣誉会员。

大学毕业后,高济宇到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研修有机化学,在教授的指导下,高济宇发现了四碳环化合物合成新法。1929年他取得硕士学位后,从事环丁烷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1931年获得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19316月,高济宇收到中央大学聘书。回国任教后,先后任副教授、教授、部聘教授。在1934-1945年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期间,他为化学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可是在不重视教育而又烽火连天的旧中国进行化学实验却是困难重重。高济宇千方百计四处购买图书杂志、仪器药品,领导科研工作。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实验室是在临时搭的棚子里布置起来的,更棘手的是,只有一些工业纯试剂,化学纯试剂非常少。高济宇历经艰辛创办了一个制药部,生产一些化学纯试剂,使化学系的教学科研开展起来,保证了教学质量。

淮海战役后,国民政府决定中央大学立即迁往台湾,并试图说服教授们携眷同去。高济宇反对迁校,声明留在南京。他于1947年出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在学校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决定对师生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济宇作为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与广大师生一起开展护校斗争,迎接南京解放,完整地保护“中央大学”回到人民手中。

桃李满天下 一年中9个员工当选院士

高济宇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反应方面进行研究,在有机成环反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独创性地提出并证明了“二酮-环醇”互变异构理论,研究了银、钯、钛等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发现了多个新型反应。

20世纪20年代后期,碳环化学物的合成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高济宇用2,5-二溴己二酸二乙酯与NaCN反应,得到了成环产物,研究结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这成为后人合成四元环的重要方法,这一发现为化学有机合成领域内的科研开拓了新的途径。1940年,他用分子银处理2,5-二溴-1,6二苯-1,6-己二酮,否定了他的导师在1934年得出的成环假定。

对待教学工作,高济宇认真负责,数十年如一日。有机化学、有机分析、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他讲授过很多遍,但是每次讲课仍要认真备课。他对基础课极为重视,研究生如果基础课的成绩平平必须重修,不扎扎实实做两年以上的论文实验不得毕业。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他总结几十年从事化学研究的经验,摸索出反映有机物内在联系的“官能团编排体系”,并在这基础上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

高济宇一生桃李满天下,1980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就有9名是他的员工。

苦干20年 承担秘密的国防科研课题

化学实验的辛苦是常人难以体会的。高济宇始终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1958-1978年,他承担了代号为0103的国防科研课题。这两个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保密性强,甚至连实验报告都不允许有副本,有些人不愿意参加。高济宇中断了其余研究工作,带领一班人一干就是20年。当时实验条件比较差,最危险的实验他让自己的女儿高宏瑾做。因为药物中毒,高宏瑾去世时年仅33岁。高济宇带领化学系和生物系老师对七类杂环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杂环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的分子毒理学及药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高济宇“挂帅”带领一班人接受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的研究。MO源当时是国防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激光管、激光二极管、超高速集成电路,以及飞机、坦克前视仪、导弹制导仪及卫星通信、航天、雷达、遥测遥控等方面。由于MO源产品要求纯度极高,而绝大多数MO源化合物对氧气、水汽非常敏感,且毒性大,MO源的研制需要解决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制备、超纯纯化、超纯分析、超纯灌装等一系列问题。在南京大学学人的不懈努力下,MO源项目结出累累硕果。

子女大多学了化学,继承其科学救国的梦想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深。”77岁的高宏越回忆起父亲,坚定地说。

高宏越还记得小时候在重庆的时候,最喜欢父亲带着他去马路上看汽车。他总是好奇地问父亲:“这是什么汽车?是哪里造的?”高济宇就会告诉他,这是美国的,叫福特。高济宇还笑着说:“汽车能变坦克,打日本人。”所以,高宏越从小就想着“学造汽车,抗日救国”。

就是和父亲一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高宏越1953年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而他的姐姐高宏瑾也是受父亲影响学习化学,1953年大学毕业去东北农学院担任助教,后来才因为政策调回了南京。

父亲是个正直、忠厚、豁达的人。”高宏越说,文革结束后,他不计前嫌,还给曾经在文革中批斗过他的员工写留学推荐信。当国家补发父亲工资时,他把补发的近一万元工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支援国家建设。家里的住房是四十多年“一贯制”,他几次把调整住房的机会让给住房紧张的年轻教师,临终时仍然住在20世纪30年代的老楼房里。母亲陈佩瑛和父亲相濡以沫,走过了一辈子。

1998年三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那时高济宇卧病在床。他叮嘱高宏越:“回去找找存折,我现在睡在床上不能动,不能做什么,就为灾民做点贡献。”高宏越代表父亲捐出了一万元。

如今高宏越过着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他掰起手指算算,自己的姐姐、外甥女、大儿子、女儿、女婿都曾经和正在从事化学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高济宇带给后代们的影响。

聊着这个话题,高宏越的女儿高云笑着说:“我女儿现在初三,她的化学成绩也很好。”想必,这个化学之家的传统还会传承下去。


转载自:《现代快报》,2013129日,作者:王凡